一张五十多年前的老照片,承载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动听故事,记录了一代人艰苦创业的宝贵前史回忆。
我因作业需求常常查阅《怒江州交通志》(2000年6月云南人民出书社出书),里边有一张《156(碧福贡)公路筑路工地钢铁女子排》的黑白照片,这个“钢铁女子排”共有十八名青年女子。我每次查阅这本志书,翻看到这张老照片时都会肃然起敬。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女子?她们来自什么地方?后来又到哪里去了?现在又在哪里安度晚年?这一系列的疑问一向在我的脑海里徜徉着,直到一次偶尔的时机,才得以解开。
2025年1月14日下午三点钟,我与怒江州融媒体中心的掌管人小杨一同践约去东岸世界小区采访单位老同事、退休干部吴应芝。此行是拍照《光影里的怒江》第四集,我在其间出镜,以一名拍摄爱好者的身份,叙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建立70年来的交通运输开展成果。白叟在她的二儿子家里帮助照看孩子,身上背着她的小孙子。“十个月大了,放下来么,他要处处爬着去,累不赢,爽性这样背着好一点。”白叟边说边热心地招待咱们,给每人倒了一碗暖洋洋的酥油茶。
我随身携带着一本《怒江州交通志》,请这位参加过怒江州第一条公路建造的老前辈给咱们叙述当年的情形。“我便是钢铁女子排的一名副班长。”当翻看到“156(碧福贡)公路筑路工地钢铁女子排”的黑白照片时吴应芝说。“我站在第二排的右边第一个,咱们这个排的姐妹来自不同的寨子,都是本地人,我是怒族,其他几个姐妹中有傈僳族、藏族等,刚开端的时分咱们都听不懂对方讲的民族话,就彼此学习对方的民族语言。咱们的使命便是干工地上最苦、最累、最急、最风险的活,腰上栓一根安全绳去攀山崖峭壁打炮眼,住的窝棚也是自己砍竹子、砍木材、割草搭起来的,那时分年青,个个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干劲。”
1953年11月,吴应芝出生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捧当乡闪当村给咱乡民小组。1970年3月30日,怒江州第一条公路瓦(窑)贡(山)公路第三期工程原碧江县匹河乡(现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至贡山县公路开工(简称碧福贡公路,因全长约156公里,被云南省革委会命名为“一五六工程”),其时需求一批本地人参加建造,还不满17岁的怒族姑娘吴应芝活跃报上自己的名字去参加并顺畅选用。“其时咱们一个村就有34人报上自己的名字去参加,1970年5月份咱们到工地上开端干活了,一向干到1973年5月1日毛路修通停止。为自己的家园筑路嘛,所以,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回忆起当年活跃报名参加家园公路建造,白叟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通车的那一天,干部、大众太高兴了,由于咱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轿车,从茨开桥到县城丹当,刚下车一批,又坐上去一批,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地来回坐了一趟车,怎样也停不下来。”说起其时通车时的情形,吴应芝心里充满了美好感。“假设没有党中央的关怀,咱们这种大山谷里是不或许通公路的,不或许的。”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吴应芝反复强调这句话。
吴应芝说,钢铁女子排的姐妹们最困难的使命是在近乎笔直九十度的布腊岩上打炮眼,打好炮眼后,由男人组成的爆破小组担任装填炸药、安放电雷管和引爆。爆破小组成员余正忠后来担任过贡山公路分局牛郎当道班班长,获得过全国“五一”奖章。
据《怒江州交通志》记载,由丽江军分区、保山军分区、区域革委会和云南省交通厅一起组成“一五六工程指挥部”,实施军事化办理,按派出民工的12个县建立了12个领导小组,下辖34个连队,并将党支部建在连队上,共有民工6700多人。“一五六工程”在碧罗雪山脚下,逆怒江而上,是瓦贡公路最险阻的路段,全线简直都是山崖绝壁,施工环境的恶劣程度在云南省公路建造史上稀有,共有88人因公献身和病死,135位民工终身残疾。其间,最险阻的山崖是被称为“咽喉险关”的布腊岩,全长2500米,高耸入云,直插江底,当地人以“山公无路走,岩羊也忧愁”来描述其险峻。
“炮眼有小炮、中炮、大炮三种。有的大炮眼要往里打进去二、三十米深,每天一米、两米地推动,人能够弯着腰进去,面临着因空气不流转而昏倒的风险。”吴应芝说,放炮后的清场作业相同危机重重,需求及时铲除那些随时有或许坠落的石头,在布腊岩就献身了两个人。
钢钎、铁锤、手推车、锄头、簸箕和炸药雷管,依靠着这些最简略的施工器件,依靠着一双手和一股不服输的拼命干劲,吴应芝和钢铁女子排的姐妹们与男工人打开劳动竞赛,没有人撤退半步。那时分读过书的人很少,小学结业的吴应芝在工余时刻还给咱们读报纸,帮助写家书和情书,工友之间亲如一家。
“一五六工程”完工后,有620人转为养路工人,175人当上了轿车驾驶员和轿车修理工。吴应芝先在养路部分作业,曾担任过团委书记,1987年因准备建筑怒江州境内的第一座永久性跨江大桥——六库怒江大桥而调到怒江州交通运输局作业,直至2010年荣耀退休。而她的爱人和两个儿子都是从事交通作业,是当之无愧的“交通之家”。
1957年,第一任州长裴阿欠到北京开会时恳求在怒江建筑一条公路、架一条电话线路时,他十分形象地说:“要一根大地的腰带,与祖国联络在一同;织一张蜘蛛网,与党中央连在一同。”这根“大地的腰带”便是瓦贡公路,也便是国道219怒江美丽公路的前身。现在,穿行于怒江大峡谷的怒江美丽公路沿途风景如画,是全国最美自驾路、全国第一批交通与旅行交融项目和第一批旅行公路项目,经过这根“大地的腰带”,怒江各族人民与祖国联络得愈加严密,生活得愈加美好......